九月的清水大地,田畴叠翠流金,沃野岁稔年丰。
又是一年丰收时,希望的田野上,美丽乡村绽放鸟语花香,丰收清水的乐章激越嘹亮。
粮满仓廪的富足、自端饭碗的底气、全面脱贫的喜悦、乡村振兴的光明、“三农”气象的蓬勃、农耕文明的延续、乡村生活的静好……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丰收之季,清水大地迎来了最丰满的幸福。一双双勤劳智慧的劳动双手,将秋天的应有之意绘制在鲜活生动的丰收写真中。
鲜红脆嫩的花牛苹果,青薄圆实的清水核桃,黄艳滢滴的玉米棒子,金黄灿烂的万寿菊,质软味美的清水木耳……许多富有地域特色和农耕文化魅力的农特产,迎来了丰收季,内生了喜悦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民群众真实地感受了丰衣足食、文化昌明的小康生活,见证了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全面胜利,知晓了百年大党情系“三农”的治国智慧,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喜迎二十大盛会的蓝图擘画,在奋进砥砺的号角中彰显中国气派。
农为国本,兹为盛。十年来,清水县始终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惠及农业农村农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坚持把农业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立足县域实际,严守耕地红线,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打造农业品牌,提高质量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全县农业基础日益改善,特色产业欣欣向荣,粮食产量“十八连增”,“三农”工作呈现出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良好态势。
藏粮于地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丰收,始于希望,结于丰盈。
时下,丰收的画卷在清水大地徐徐展开。一架架玉米挂满农家院墙,一袋袋小麦囤积在崭新村居,一串串辣椒红火了农家生活……丰收的喜悦,溢满沃野田间。
在永清镇东山梁田间地头,35万公斤的优质冬小麦种子源源不断运往5000亩良种繁育基地,拉开金秋小麦播种的序幕。
一直以来,清水县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始终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严守粮食安全底线和耕地保护红线,强化科技增粮措施,加大撂荒耕地复耕复垦力度,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惠农补贴政策,有力保障种粮农民收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
持续整治撂荒地、不断提升农业技术、高标准推进农田建设、全面推行大豆—玉米复种模式……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粮食稳产增收,稳住了粮食安全基本盘。十年来,清水年均种植粮食65万亩,产量达16万吨以上。2021年种植粮食作物76.06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8万吨以上。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在全县干部群众奋斗汗水的浇灌下,广袤田野又一次迎来了沉甸甸的收成,充盈的粮仓夯实了小康的底气。
产业富民 托起幸福清水新希望
金秋九月,清水大地瓜果飘香,五谷丰登,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农民群众用辛勤的汗水、奋斗的双手弹奏出幸福的乐章,绘制着色彩斑斓的产业画卷。
在永清镇苏屲万寿菊种植基地,一片片金灿灿、黄橙橙的菊花摇曳生姿,如一幅黄色墨盒泼成的油画,把金秋的田野点染地更加色彩绚烂。
“永清镇今年种植万寿菊8122亩。目前已进入第四茬采摘,每天雇佣附近群众在基地务工,普通劳动力一天平均采摘400公斤左右,可收入90—120元/天。”永清镇副镇长巨鹏举说。
时下,在清水县各乡镇,漫山遍野黄灿灿的万寿菊花开正浓,村民在田间忙着采摘、装筐,一车车万寿菊被运送到收购地,丰收的喜悦荡漾在山间。
今年,全县18乡镇285个种植主体完成万寿菊种植6.87万亩,鲜花产品将按照合作协议价全部由诸城外贸进行收购,预计总产值达1.2亿元。
如今的清水,肥沃的土地里,果实累累,穰穰满家。湛蓝的天空下,红彤彤的苹果绽开农人的笑脸,黄灿灿的万寿菊织出乡村锦绣生活,绿油油的核桃结出致富好“钱”景,乌漆漆的黑木耳开出山村幸福花……缤纷色彩描绘出特色产业的斑斓画卷。
十年来,清水立足农业特色资源禀赋,打优势牌,走特色路,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林果、畜牧、蔬菜、中药材、劳务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电商、数字经济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特别是2021年以来,清水县把产业振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之策,按照“优布局、扩规模、提质量、强龙头、促转化、树品牌”的整体思路,构建“六大特色产业板块”,打造产业大县,整山整湾整流域发展干鲜果、畜牧、蔬菜、中药材、小杂粮五大特色产业,构建“一村一品”“连乡成片”“集片成链”“一县多品”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
十三五期间,全县建成干鲜果园61.5万亩,产值7.7亿元。全县畜禽饲养量达492万头(只),种植优质牧草3.4万亩;年均种植蔬菜10万亩,产值超过3亿元;年均种植中药材5万亩,产值达2亿元。今年以来,清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及加工业板块,培育苹果、核桃、草畜一体、中药材+花卉、金银花、食用菌6个10亿级产业和万寿菊、蚕豆、花椒3个3亿级农业全产业链,实施果园提质增效管理42万亩,种植蚕豆10万亩、万寿菊6.87万亩、金银花6000亩、食用菌309万棒,建设规模养殖基地8个,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4万多人就地就近务工。
一项项富民产业,构建起特色农业的四梁八柱,一个个地域特色品牌,开辟了农特产品通往市场的绿色通道。先后认证了邽山土蜂蜜、清水核桃、花牛苹果、清水半夏、清水大麻、清水粉壳蛋、清水花椒等一批地理标志品牌,形成了“清水农发”“华盛农业”“金欣果业”“宏昊花椒”等一批企业品牌,培育了“轩辕贡品”核桃、“活力菇”香菇、“非子红”“轩辕贡品”“金欣果”苹果等一批商品品牌。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县“三品一标”认证面积16014公顷,认证无公害产品7个、地理标志认证4个和绿色食品11个,“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面积达51%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42元,增长12%。
科技赋能 打造现代农业新高地
科技兴农,让丰收更多,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时下,走进清水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五连体连栋温室内,智能温控系统24小时工作,一排排航天蔬菜苗株距整齐,行距适宜,郁郁葱葱,健壮生长。
清水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五连体连栋温室以科技成果展示和新品种育种为主要功能,示范种植无土栽培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截至目前,已向县域内多个种植点和金集、贾川等乡镇推广输送瓜果蔬菜苗木10余种220万株,开展实用技术培训6次500多人,给传统农业注入了新能量。
得益于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清水县航天蔬菜正在以“航天蔬菜+”的方式走向千家万户。
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插上了现代的翅膀。清水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五大富民产业”建设为抓手,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在红堡生态工业园,总投资4500万元的万寿菊全产业链加工项目即将建成。
“今年以来,清水县以万寿菊、蚕豆、金银花、核桃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引进山东诸城外贸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龙头,建成日加工500吨万寿菊鲜花生产线和万寿菊油膏萃取生产线各1条,通过订单生产的方式,形成全产业链打造、全产业链推进、全产业链发展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清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邹倪洁说。
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不断加持,为清水县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要素,增添新活力和持久动力,推动六大特色产业板块互融互通、深度融合。以万寿菊、艾草加工、月季育苗和金银花、薰衣草、金丝皇菊等特色产业为依托,清水发展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会展农业,培育康养、生态、文化、乡村和城镇旅游新业态,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坚持引培结合,积极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队伍,培养一批职业化农民。累计培育各级龙头企业25家,带动48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431户农户实现增收;累计发展合作社1117家,发展各类家庭农场1124家。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能人大户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经营主体的变革,让分散经营的小农户精准对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土地流转+股金分红+就地务工+利润分红+产品销售”的利益联结机制、“种苗免费+以奖代补+保底收购+农业保险”的兜底保障机制,真正把广大群众嵌入大产业、带入大市场、融入大链条,实现抱团发展。
数字信息时代,“互联网+农业”更是“丰”景无限。手机成为营销助农的“新农具”,直播成为现代农业的“新农活”,网络让清水特色农产品漂洋过海,走出国门。
日前,满载清水花椒、香菇等农特产品的12辆货车同时发车,从清水县食用菌产业园驶向俄罗斯、尼泊尔、吉尔吉斯斯坦、日本等国家。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清水推动传统外贸产业与互联网创新融合发展,全县共有5家企业成功入驻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涉及花椒、苹果、蜂蜜、核桃等产品。清水县被评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踔厉奋发 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金秋时节,行走在清水大地,一条条平坦的村道延伸至家家户户;一座座干净的庭院旁,绿树成荫,鲜花绽放;一个个产业基地绽放生机、孕育希望……一幅产业旺、农村美、村民富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清水乘势而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持续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走进清水县红堡镇西城新村,一排排独栋的农家小院,白墙红瓦,窗明几净,一条条硬化道路干净整洁,卫生所、幼儿园、便民超市等一应俱全。
“没想到我们也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今年67岁的西城新村村民卢来财笑着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清水县始终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首要的民生工程,坚持政策不断档、力量不减弱、监测不松懈,紧盯脱贫地区、脱贫群众的民生需求,持续强化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筑牢防止返贫致贫“防火墙”。
清水群众的幸福感不仅来自于仓廪殷实、产业兴旺,更在于乡村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今年,清水县抢抓“全省乡村建设示范县”建设机遇,注重规划赋能,打造特色亮点,探索提出“产业定带、带上选村、村分等级、梯次推进”的乡村建设工作思路,目前已建成省级示范村10个,县级精品村30个、达标村60个。立足“一站一品”、“一村一策”统筹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农村垃圾革命、厕所革命、风貌革命等紧密衔接,内外兼修,提升乡村颜值气质,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触手可及。探索建立以“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以“有核心建组织强堡垒、有主体建队伍强引领、有责任建网格强治理、有规范建机制强管理、有约束建章程强监督”为内容的“五有五建五强”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网红公益助农、文明积分兑换实践项目,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初步形成。建立区域化组团式党建联盟27个,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县村集体经济村均收入达10.62万元,全市前30名乡镇中清水占12个。健全“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网格体系,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一股清新之风在广袤田野中吹拂,村民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这是希望的田野
这是丰收的清水
丰产丰收,在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里积淀——
文明新风,在宜居宜业的乡村里吹拂——
小康幸福,在富裕富足的希冀里延伸——
美好画卷,在奋斗乡村振兴的征程上绘就——
在广袤的清水大地上,农民富、产业兴、乡村美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