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头等大事,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严格按照国家、省上财政衔接资金管理办法和财政涉农整合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科学谋划项目、规范实施项目、强化资金监管,全面完成项目建设和资金支付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资金到位投入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共到位安排衔接资金37213.1322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0454.00万元,省级资金13877.00万元,市级资金2018.1322万元,县级资金10864.00万元(与去年持平)。省级以上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投入12553.5086万元,占总资金24105万元的51.6%。按照衔接资金和财政涉农整合资金管理有关要求,县财政局将资金划拨具体项目主管部门,由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实施、管理。
二、项目建设情况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衔接整合资金项目建设工作,县上先后召开6次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8次衔接资金项目调度专题会议和春季重点农业农村工作现场推进会议,部署开展3轮专项督查,有力推动了衔接资金项目建设。今年共安排实施衔接资金项目80个,投入财政衔接资金37213.1322万元。其中:县农业农村局实施项目26个,投入衔接资金11284.2192万元,分别是:中药材种植奖补项目、蔬菜种植奖补项目、油料小杂粮等特色种植产业奖补项目、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种植奖补项目、食用菌种植补助项目、清洁村庄补助项目、户厕改造补助项目、万寿菊育苗大棚建设项目、家庭农场培育项目、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项目、农产品品牌创建项目、订单食用菌产业生产补助项目、花卉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特色产业种植奖补项目、 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项目、白驼河流域设施蔬菜奖补项目、订单辣椒种植奖补项目、特色大麻种植奖补项目、万寿菊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连翘基地后续管理项目、合作社规范运营能力提升奖补项目、农业保险(小麦、玉米、马铃薯)、一县多品农业保险、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县畜牧中心实施项目10个:投入衔接资金1662.48万元,分别是:畜禽良种化提升奖补项目、新建养殖圈舍奖补项目、山门镇高桥河流域养殖片带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山门镇高桥河流域养殖片带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二期工程)、中蜂养殖技术培训项目、畜牧养殖技术培训项目、优质紫花苜蓿红豆草种植补助项目、秦亭镇麦池村牛舍提升改造项目、饲用全株玉米种植奖补项目、养殖业保险县级配套项目;县发改局实施项目6个:投入衔接资金2258.5万元,分别是:易地扶贫搬迁贷款贴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配套产业项目、黄门镇小河新村道路硬化二期工程、黄门镇马什新村排水及附属工程、牛头河樊河桥工程项目、苏屲人行便桥工程项目;县果品中心实施项目9个:投入衔接资金1199.704万元,分别是:巩固脱贫成果干鲜果产业园建设项目、果园防雹网建设项目、核桃产业带建设项目、西部苹果产业片带建设项目、苹果矮砧密植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项目、丰望乡柏树村苹果保鲜库建设项目、果品保险县级配套项目、果农实用技术培训项目、现代丝路寒旱核桃花椒产业项目;县交通局实施项目3个:投入衔接资金4592.219万元,分别是: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项目、金集镇陈湾新庄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项目、乡村公路日常养护维修及配套资金;县财政局实施项目3个:投入衔接资金4941.42万元,分别是: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资金、巷道硬化项目、一事一议巷道硬化项目;县乡村振兴局实施项目3个:投入衔接资金2333.9772万元,分别是:雨露计划“两后生”培训项目、项目管理费、“双助贷”贴息项目;县乡残联实施项目1个:2021年100户农村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投入衔接资金50万元;县人社局实施项目3个:投入衔接资金2927.5128万元,分别是: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2021年劳务奖补项目、村级服务性岗位项目;县水务局实施项目4个:投入衔接资金3394.8万元,分别是:新城农村供水白沟水源保障工程、陇东农村供水旺兴水源保障工程、牛头河山门大集至永清镇柳湾段堤防治理项目、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改造项目;贾川乡实施项目2个:投入衔接资金498.2万元,分别是:县生态环境分局清水分局实施项目1个: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山门秦亭片区生活污水部分项目,投入衔接资金626.98万元;县住建局实施项目4个:投入衔接资金1588.12万元,分别是: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乡村建设农户晾晒场项目、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项目、农房抗震设防改造项目;县自然资源局实施项目1个:张河林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衔接资金55万元。
截止目前,安排实施的80个衔接资金项目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衔接资金已支付37213.1322万元,支付率100%。
三、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适应“三农”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将财政衔接资金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健全常态化帮扶机制,强化目标举措,狠抓工作落实,推进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各项任务全面落实。
一是坚持久久为功,持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大特色产业项目投资,中央、省、市级衔接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投入18729万元,占总资金35036.13万元的53.5%。紧紧围绕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2021年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方案,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种植马铃薯14.15万亩、苹果12万亩、饲草21.5万亩、食用菌180万棒,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圃和马铃薯标准化基地各1处,培育苹果产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各10家,全面启动核桃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坚持把撂荒地整治与产业建设紧密结合,整治撂荒地16.19万亩,积极打造五大产业片带,出台29项产业发展奖补政策,种植蔬菜10.3万亩、饲草玉米5万亩、中药材3万亩、小杂粮4.6万亩,创建果园提质增效管理示范点36处3.4万亩,产业助农增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面推进合作社规范化提升行动,投入100万元对20个有产业基础的合作社进行资金奖补,进一步强化了合作社发展基础。大力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行动,投入100万元对50家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进行资金奖补,进一步提升了家庭农场发展能力。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摆在突出位置,制定印发《关于2021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重点工作的通知》,投入500万元在10个村实施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开展乡村集体经济管理培训4次320人次,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707.17万元,村均6.56万元。围绕“三品一标”建设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创建绿色农产品5个,我县伏椒香花椒被认定为“甘味”农产品。新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3座,新增库容3500吨。
二是抓好劳务就业,将稳就业促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落实过渡期内衔接资金支持就业方面的政策,安排衔接整合资金2787.57万元,加大奖补扶持力度,全力抓好劳务就业,有效提升了脱贫户(含监测户)收入水平。安排衔接资金816.72万元,对1.36万已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落实省外每人600元交通补助,确保富余劳动力应输尽输。全面推进劳动力技能培训,安排衔接资金165万元,开展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1100人。对全县已开发的2736名乡村公益性岗位实行动态管理,优先安置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弱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2021年共投入衔接资金1032.6万元用于村级公益性岗位补助,有效提升了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投入衔接资金750万元,开展雨露计划“两后生”培训2500人,实现培训一人,稳定脱贫一户的目标。积极鼓励扶贫车间转型发展,持之以恒抓好乡村就业工厂、乡村振兴就业帮扶车间的后续发展,目前全县有25家扶贫车间转型升级为“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劳动力546人,其中已脱贫劳动力302人。
三是聚焦产业帮扶,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点产业扶持摆在突出位置,支持实施带动搬迁群众发展增收的特色产业项目。投入衔接资金889.8万元,实施苏屲村农家乐项目、秦亭镇赵尧新村养牛小区建设项目、黄门镇小河新村生猪养殖小区项目、白驼镇化岭新村生猪养殖小区项目、秦亭镇长沟新村金银花茶加工车间建设项目等产业项目,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带动搬迁户增加收入。对全县18户易地搬迁监测户配套落实公益性岗位、光伏帮扶、兜底保障、务工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等相应的后续帮扶措施,18户监测户的返贫风险已全面消除。
四是突出乡村建设,不断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抢抓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创建机遇和政策,以10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2个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为抓手,全力实施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制定印发了《清水县乡村建设省级示范县创建方案》,提出14+6+5共25项建设内容,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基础设施补短板为重点,统筹推进公共服务、精神文明、乡村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安排用于乡村建设财政资金6503万元(其中:衔接整合资金6103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400万元),有力地保障了乡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对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弱项进行扶持,夯实了发展基础。投入衔接整合资金9362.6万元,实施自然村组通硬化道路项目35条53.4公里,产业路12.43公里,硬化巷道33.06万平方米,对乡村道路进行日常养护,极大的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投入衔接整合资金3474.8万元,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项目2个,水土保持项目1个,新修堤防12.56公里,解决了17个行政村2040户的供水不稳定问题,保护了4个乡镇、25个自然村、3325户、11200亩耕地的安全。投入衔接整合资金346万元,实施农户抗震设防改造350户,动态消除农户住房抗震设防不达标的风险。投入衔接资金640万元,对全县8000户农村户厕进行改造,改善了农户生活条件,推进“厕所革命”取得阶段性成效。
五是围绕绩效目标,全面加强项目后续管理。更加注重项目后续管理工作,把项目后续监管、确保效益充分发挥作为衔接资金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基础设施及公益性项目,县级主管部门制定管护办法或方案,村级和管护人员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措施、建立管护台账记录。经营性项目,村级制定收益分配方案,乡镇对方案进行批复并落实监管责任。产业项目主要是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健全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如保底分红、经营利润二次分红、吸纳脱贫户用工、订单保底收购、土地流转等,确保项目效益长期发挥。
四、主要工作措施
1.精准把握政策,高质量推进项目库建设。坚持“既不盲目扩大,也不缺项漏项”的原则,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规划跟着政策走”的理念,严格按照村级申报、乡镇审核、部门论证、县级审定的项目入库流程,吃透把准过渡期资金使用范围、投向和支持重点,高质量建成了2021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经动态管理,2021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共十大类205个项目,总投资90998.2792万元。其中:其中产业项目106个29470.4535万元,就业项目16个5172.48万元,教育项目6个2040.6万元,健康扶持项目4个479.8万元,住房保障项目1个346万元,易地扶贫搬迁后续配套项目22个4828.5857万元,生态项目1个605.6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1个45875.814万元,项目管理费1个241万元,其他7个1937.946万元。2021年衔接资金、整合资金、东西协作资金项目全部从项目库中提取。
2.采取多种形式,规范开展项目资金公告公示。根据《甘肃省扶贫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实施细则》和《清水县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实施方案》。我县按照“谁分配、谁使用、谁公开”的原则,采取分级分类的形式,对项目库、年度项目资金计划、涉农资金整合方案和完成情况及时进行了公告公示,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县级在县政府门户网站进行公告公示,镇村两级对所有衔接资金项目都在公示栏进行了公示公告,即项目申报前公示、项目计划下达后公告、项目实施情况公告、年度项目完成情况公告,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在公示栏公告公示的同时,采取广播宣传公告、乡村干部和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宣讲解读等形式进行公告公示,最大限度地把国家的过渡期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宣传到乡、到村、到户。
3.围绕底线任务,精准使用财政衔接资金。今年以来,我县严格按照中央和省上关于财政衔接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要求,紧扣资金使用方向和支持重点,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和底线任务,安排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外出务工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农户抗震设防改造、小额信贷贴息、劳动技能培训等项目,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建设示范行动,主要包括水、电、路、网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以及垃圾清运等小型公益性生活设施。
4.强化监督管理,确保项目资金规范使用。严格执行《甘肃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和《甘肃省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按照“谁管项目、谁用资金、谁负主责”的原则,靠实项目主管部门和乡(镇)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的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全面加强资金监管,防止各种违规现象发生。县纪委监委、审计部门将财政衔接资金作为监管重点,开展经常性和专项性监督检查。乡村振兴、财政、审计、纪检、检察等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开展衔接资金专项检查和审计。乡村振兴局、财政局认真落实资金支出和建设管理中的周调度、旬报告、月通报制度,每月对衔接整合资金使用情况至少进行1次督查检查,进一步规范了财政衔接资金使用管理。同时,每年聘请第三方机构,对扶贫资金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确保了扶贫资金充分发挥了扶贫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