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fpb/2022-00091
  • 发布机构:扶贫办
  • 成文日期:
  • 公开方式:公开
清水县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发布日期:2022-10-11 信息来源: 清水乡村振兴 浏览次数:


近年来,清水县坚持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体系”作为推动全县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举措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全县农业现代化

一、注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巩固提升粮食生产。强化粮食安全“国之大者”认识,按照“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好政治账”的原则,坚持党政同责,压紧压实党委政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生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力保障春耕生产农资供应,协调全县74家农资经营门店调运各类种子1.35万吨、地膜1000多吨、化肥2.1万吨、农药22吨,检修各类农机具1250台(套)。严格落实重大病虫害防控措施,充分利用专业技术力量,下派专业技术人员120人次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适时开展中耕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为全面落实全县76.92万亩的粮食种植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集聚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深入优化调整全县农业产业结构,以财政奖补资金为依托,积极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紧紧围绕富民产业培育,按照“连乡成片、跨乡成带、集群成链”的发展思路,着力建“点”串“线”,高标准建设特色种养产业示范片带,着力推动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全县目前完成各类干鲜果园提质增效管理36万亩,现有畜禽饲养量达99.93万头(只),出栏21.47万头(只);新建养殖产业示范基地8个,养殖小区达到103个。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全面推进核桃、万寿菊、蚕豆、金银花全产业链建设,目前核桃产业已建成核桃采穗圃300亩,核桃高接换优860余亩,大树间除移植240棵;万寿菊产业已调进种子1200公斤,集中开展技术培训2期220人,完成育苗351.6亩;蚕豆产业已调进种子1500吨,播种4.51万亩;金银花产业已完成春季4000亩示范种植面积的深耕整地。

三是梯次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坚持以推进特色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按照“优布局、扩规模、提质量、强龙头、促加工、树品牌”的发展思路,拉开架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集中力量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持续巩固撂荒地整治成效,在全县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全面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将推进特色种养产业规模化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依托产业奖补政策,全力促进特色种养产业从一家一户向集中连片建设种养基地转变,全力推动特色种养产业示范片带建设。将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作为农业生产的着力点,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销售及品牌认证的扶持力度,着力推进三产互融发展。将农业保险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的保障,按照“能保尽保、愿保必保”的原则深入推进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在全县开设农业保险品种35个,覆盖农户11957户,着力构建农业产业风险防范体系。

二、突出农业生产力提升,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纽带,按照“定产业、建基地、提水平、促效益、带增收”的发展思路,上接市场、下联农户,将小农户嵌入大产业、带入大市场、融入大链条。建立清水县产权交易平台,完善土地流转市场管理办法,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引导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的经营模式,按照分类提升管理的方式,在全县引导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大力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强职业农民培训扶持力度,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同时推行特色种养产业技术指导承包责任制,为农业生产引入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

二是深入推进农业绿色生态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深入开展农业清洁生产,确保土壤环境安全。持续巩固深化、拓展延伸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确保年内完成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94万亩以上。围绕重点产业集成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着力促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相融合,不断扩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有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坚持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着力完善乡镇、村级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确保全年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纵深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积极引导畜禽散养户全面做好畜禽粪污清理,着力加大对靠近村庄的“小散乱”养殖场的清理整顿力度,持续推动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努力消除畜禽养殖粪污对附近水源、空气和土壤造成的污染。

三是切实加强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管。紧紧围绕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这一目标,深入实施“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度。积极推进基层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对全县所有行政村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建立村级协管员制度。对已列入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追溯信息平台数据库管理的207家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开展智慧监管。全力推进县、乡快速检测设备升级,开展县、乡快速检测人员培训,全面开展定性检测工作。深入开展农业综合执法检查采取“宣传+培训+执法”的方式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全面开展春季农资打假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加大对种子、农药、农膜等农资市场质量监管,查处违法违规经营门店4家,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8份,共计罚没收入1.25万元,有效保障了春耕农资安全

三、聚焦农业生产关系完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对现有合作社加强巩固提升的同时,坚持家庭经营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合作社辅导员作用,鼓励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农户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加大对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力争实现2022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新增家庭农场50家,新认定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性家庭农场分别达到30家、10家。紧盯合作社“五有”标准,积极实施合作社规范运营能力提升行动,力争年内合作社规范化率达到55%,“五有”合作社突破500家。

二是提升农业生产服务能力。紧紧围绕将农户粘在产业链上这一思路,全力引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产品初加工、冷链仓储物流、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能力建设。坚持因社施策、分类管理的方式,对发展较好、有产业基础的合作社,引导发展土地流转型规模经营;对新建的、有发展意愿的合作社,注重规范化建设和发挥合作社对内服务功能,发展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积极为农户提供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承包作业、养殖业粪污专业化处理等服务以及粮食烘干、农机场库棚、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服务,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三是打造区域农业公共品牌。坚持梯次推进、协调发展、量质并举、以质塑牌,走以质取胜的农产品品牌发展道路,在做大做强现有品牌的基础上,依托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实施“三品一标”认证登记补贴奖励政策,强化“三品一标”证后监管,建立获证产品退出公告制度,着力构建“企业主动、政府推动、专家指导、部门联动、社会互动”的“初祖农耕”县域公共品牌建设机制,打响“初祖农耕”县域公共品牌,年内力争完成“三品一标”认证5个,进一步提升我县特色农产品影响力和竞争力。